学习成果互认,学分跨省转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7日获悉,基于三省一市开放大学系统的长三角学分银行开户已超1500万人,成功实现了四地1520万名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档案的异地同存、共享互认,也为长三角地区45所高校提供了学习档案大数据服务,为长三角12万多名本专科学生提供了学分转换,促进区域间终身学习成果互认互通,取得跨区域人才培养成效。
据悉,在长三角学分银行的运作支持下,上海地区的区块链基站为上海市39所高校提供了快捷、有序地跨校选课服务;安徽省学分银行实现9000余门课程资源的跨校共享;江苏开放大学参照长三角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制定了《江苏开放大学2022年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以及《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浙江省学分银行与“浙江省高等学校在校开放课程共享联盟”协作开设慕课课程4000余门,服务学习者跨区域选课。
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轮值主任陈海建介绍,在长三角学分银行工作推进中,其基础在于共建学历教育学分认定标准。最近5年来,三省一市教育部门已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学前教育(本科)等8个专业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方便学习成果跨区域认定与转换。日前,各方在上海开放大学审议通过《长三角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管理办法》《长三角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办法》等相关文件。
有了标准,还要平台。上海市牵头长三角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包括门户站点、数据对接及公共数据建设。其中,门户站点主要为个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查询、个人数据查询、统一身份认证等服务。目前,上海、浙江的学分银行已与当地大数据中心完成正式对接,进入“一网通办”平台。其他省市学分银行也在陆续接入当地一网通办平台,方便长三角区域学习者进行学习成果查询。
数据互通的背后,各地共同部署,完成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落地。事实上,跨区域学分银行共享学习档案数据的程序繁杂,难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等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长三角学分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展“区块链+学分银行典型应用场景咨询与技术服务”项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均已部署区块链系统,形成了各地学分银行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格局,促进长三角数据可信流通与人才跨域流动。
长三角学分银行运行模式为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进行了重要试点探索。其在多个省市区域学分银行建设中产生示范和推广效应,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云南省学分银行、辽宁省学分银行、北京市学分银行”在组织机构、信息化平台建设、学分认定标准、学习成果转换等方面不同程度参照了长三角学分银行机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